沉痛哀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沉痛哀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最近更新:2021-05-23 02:58

沉痛哀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尽管22日一大早的乌龙事件让广大网友对袁隆平院士的身体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时,网友们还是不敢相信,感觉那个精神矍铄的“90后”仍然为更高产的杂交水稻奔波着。


穷尽一生让中国人吃饱了饭,让中国人端住了自己的饭碗,还在有生之年实现了“禾下乘凉”的梦想,袁隆平院士完全担得起一句“共和国的脊梁”。

奋斗一生就是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爷爷,一路走好!

  回 放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我就是想所有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吃好饭”

  “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卢河燕 李娜 黄艳

  本版图片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南师附中

  他的

  非凡成就

  冲破束缚

  实现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

  袁隆平于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那是一个战乱、灾荒不绝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袁隆平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刷新纪录

  “谁来养活中国”,他给出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去年年底,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刷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纪录。

  造福世界

  已在多国大面积种植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他的

  最后时光

  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入院之初,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少年,加油!”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各界

  悲痛时刻

  钟南山缅怀“隆平大哥”

  袁隆平逝世消息一出,举国哀恸,无数网友发文悼念。

  记者注意到,22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创新研究团队官方账号 “@南山呼吸”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感念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大人物处于同一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的星空因你们而璀璨。”

  惊悉袁隆平逝世后,钟南山院士也送上简洁而深情的缅怀之辞:“隆平大哥: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导一下学生继续‘三系’攻关。你是一个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袁隆平院士与钟南山院士曾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医食无忧组合”。

  他的

  江苏渊源

  他是南师附中1949届校友

  去年曾点赞江苏如东海水稻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袁隆平与江苏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他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49届校友,曾在2002年南师附中百年校庆时回过母校。2020年10月,江苏如东海水稻“超优千号”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袁隆平还为江苏海水稻点赞。

  高中曾在南京就读,是南师附中1949届校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袁隆平与南京也渊源颇深,他的高中就是在南京读的。

  据介绍,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曾在中央大学附中,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在南师附中的校园里,如今还有袁隆平的雕像。

  2002年南师附中百年校庆时,袁隆平曾回到母校庆贺。当时,袁隆平还与学生亲切交谈。2019年9月18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曾通过官方微信,祝贺1949届校友袁隆平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微信中附上了2002年袁隆平在百年校庆回校庆祝时与学生亲切交谈的照片。

  听闻袁隆平逝世,南师附中网站首页已经变成灰色,学校、校友会官方微信等均发布悼念致辞。

  在南师附中百年校庆时,其校友会创始人吕鸣亚先生曾亲自前往长沙相邀袁隆平,22日下午,吕鸣亚先生深情回忆了他与袁隆平相处的点滴。

  吕鸣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退休后,筹建了南师附中的校友会。2002年南师附中100年校庆前,吕鸣亚和时任南师附中书记的陈履伟专程去湖南长沙访问袁隆平院士。“我们到了以后,受到他热情的接待,不仅带我们参观了他工作的地方,还把我们请到了他家里做客。因为我们是母校的代表。”吕鸣亚说,他和袁隆平院士介绍了母校的发展情况,邀请他来南京参加百年校庆,袁隆平欣然应允。

  吕鸣亚说,就是那次见面,袁隆平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科学家,完全像个老农,每天都是骑着车子到田头去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他还告诉我们,他的业余爱好是打麻将、打排球。”

  后来,在南师附中百年校庆上,袁隆平作了题为《超级杂交水稻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展望》的报告,引发了学生们的极大反响。

  江苏早就开始种植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

  “近50年来,袁隆平和江苏一直有着不解之缘。”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说,看到袁隆平逝世的新闻,他心里一沉。

  王才林告诉记者:“江苏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袁隆平曾经来过江苏多次,我见到他几乎都是在试验田里。今年4月,我和团队成员到海南想拜访袁隆平时,那时听闻袁隆平已经返回湖南。”

  “江苏是全国重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江苏开始种植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80年代,我的导师汤玉庚先生与袁隆平一起研究杂交粳稻。七八十年代,江苏最多时种植了1000多万亩的杂交水稻,产量也很高。”王才林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邹江石与袁隆平合作育成“两系法”杂交水稻“两优培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两系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2亿亩。

  袁隆平去年曾点赞如东海水稻高产新纪录

  “昔日盐碱地,今日稻花香”。江苏是粮食种植大省,同时也是盐碱地大省。近年来,袁隆平致力于研究的海水稻在江苏也有。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

  据了解,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区建立海水稻试验示范种植基地,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作为东部滨海盐碱地类型,土壤含盐量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之间,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试验示范种植基地。

  2020年10月14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数据显示,“超优千号”创盐碱地水稻平均亩产量802.9公斤,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据悉,当时,全程参与耐盐水稻试验种植的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县作栽站的农业专家们前往湖南,当面向袁隆平汇报了这一喜讯。袁隆平欣喜地表示,耐盐水稻在江苏沿海取得高产,为下阶段海水稻产业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袁隆平重点询问了耐盐水稻在如东当地的反响情况,主要包括周边种植户与市场对该品种的反映与评价。他希望,能在未来5到6年内,以示范基地为样本实现耐盐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